宁夏科创盛会上的新鲜事
2025-08-04 07:29:04 来源:新消息

参会代表推介东西部科技协作重要载体——宁夏上海科创中心。

东西部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现场。

开展科技成果需求对接路演。

与会者接受记者采访。

与会者聆听汇报寻求合作。

  仲夏银川,创新涌动。7月30日至31日,2025年宁夏东西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人才对接活动火热进行,集中发布了东西部科技成果10493项、宁夏科技创新需求1011项、宁夏急需紧缺人才需求1044项。会场内,代表们围绕中试服务、机构建设、青年人才、飞地研发、产学研合作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签约合作项目几十项。透过这些数字,有一些新鲜事正悄然发生。这场盛会,不仅成为搭建成果交易的桥梁,更成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赋能宁夏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专家带项目回家乡寻求合作

  东部企业在宁夏找到新天地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企业等200余名代表汇聚会场,一时间“南腔北调”萦绕耳畔。

  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走出去的谢少斐博士,如今是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这是他离开宁夏25年后,第一次带着项目、用专业眼光打量宁夏生命健康领域的资源禀赋。

  7月31日,他从南京到银川参加生命健康领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在会上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收到宁夏科技厅的邀请,加上之前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有过合作,我们这次是特意从南京总部赶过来的。”谢少斐博士介绍,“对接会上,我们发布了合作需求,涉及科研、临床、实验室共建、开放课题等众多方面。”据悉,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神经疾病与恶性肿瘤,以研发原创药物为主要目标,攻克新药靶确证和先导物发现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虽然没有实现现场签约,但谢少斐表示,后续会考虑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里有不少特色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地域性疾病可以为我们的创新药提供临床支持,也为双方协同创新、人才交流带来很多可能。”

  离开平罗定居南京多年,谢少斐乡音虽改,但乡情与宁夏科技发展的新机遇,正牵引着这位游子深度“回归”。与谢博士的“归乡寻机”相映成趣,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笑言自己正日益“宁夏化”。

  这位5年前从“烟雨江南”来到“塞上江南”的东部企业家,在7月30日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对接会上收获满满——公司成功与业界翘楚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牵手”,共同瞄准“超大尺寸蓝宝石”市场。

  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于2020年落户银川,主要从事工业蓝宝石晶体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业务,目前已建成7家公司,研发领域也从蓝宝石拓展到涵盖新材料、碳化硅、智能装备制造等综合业务板块。

  “当初我们来宁夏,主要是看中这里独有的生产要素。没想到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平台,成功对接到了国内资源,让东部企业来宁夏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丁建亮说。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奔赴”

  宁夏科创成果实现“东南飞”

  东西部科技合作,绝非单向输血,而是创新要素的“双向奔赴”。

  “灰霉病是酿酒葡萄栽培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真菌病害,会造成葡萄产量和质量下降。这次我们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项目,主要是打造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化监测手段,实现提前预警,提升灰霉病的防治率。”7月30日,来银川参会的浙江大学教授刘飞说。

  宁夏妇幼保健院执行院长刘黎黎则欣喜于通过大会找到了顶尖研发伙伴。“针对新生儿脑部监护的特殊需求,我们联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正研发更贴合、更安全的柔性多模态脑监测器件。”

  当东部的前沿成果源源不断汇入宁夏,本地的科研力量也在强势崛起,实现成果“东南飞”。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技术输出方,通过大会对接到了更大的市场。7月30日,该公司与堪称“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的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我们联合申报了自治区一项重大研发项目,为蓝箭航天的一种运载火箭研发大尺寸铌钨合金材料及抗氧化涂层,对方则基于我们材料的特性设计火箭的发动机。现阶段主要做材料研发,等合作项目结束后,我们将成为蓝箭航天铌钨合金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宇发高温材料分公司总经理赵刚说。

  宁夏高校科研成果拍卖成交金额超千万元

  枸杞新品种拍出710万元创纪录

  7月31日上午,宁夏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竞拍会如期而至,参与拍卖成果共20项,成功拍出14项,成交金额1059.5万元。其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参与的10项成果全部拍出,枸杞新品种“宁农杞18号”拍出710万元,成为本次竞拍会“标王”,这也是全国枸杞领域单个品种转化最高金额。

  2023年至2025年,宁夏东西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人才对接活动连续三次举办科技成果竞拍会,与前两届“卖家”基本是宁夏农科院、科技成果都是涉农领域有所不同。这次拍卖会,又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新拍品”。

  “我给大家介绍下这款‘手工刺绣架’,主要适用于手工刺绣工作室、手工刺绣企业、手工刺绣个人使用者。”宁夏职业技术大学纺织与服装技术系副教授魏晓娟,带着她的“手工刺绣架”实用新型专利首次登上拍卖台。

  长期以来,魏晓娟都非常关注非遗文化传承,尤其是手工刺绣方面的技能研发,在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她发现乡村绣娘长时间趴在工作台上刺绣,颈椎、眼睛都存在健康隐患,为解决这个问题,她研发了这款手工刺绣架。“在使用时,它可以任意改变布料的角度,调节布料的大小,保证对布料的夹紧力,进而缓解刺绣者手臂、肩膀、腰椎的疲劳与疼痛,提升绣制效率。”

  尽管路演后未能成交,但她依然看到了希望:“这是学校首次参与竞拍会。虽然没拍成,但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项技术,期待未来找到转化路径。”

  同样作为“新军”,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铁彦清带来了《番茄尺度自适应高效无损去皮设备》等两项科研成果。

  “我们到平罗县一家番茄酱厂家调研,发现大量产品都靠人工整果去皮,生产效率较低。我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了这种设备,预计生产效率可提高50%,经济效率能提高25%。虽然现场没有拍卖出去,但已经有企业和我们对接了。”铁彦清说。

  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也纷纷携医疗健康、工业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成果亮相。“科技成果竞拍会已超越了简单的交易功能,”自治区科技厅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处处长成蕾总结道,“它正成长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资本深度交流、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的核心平台,是创新价值发现与实现的关键舞台。”

  当“南腔北调”在塞上交融,当“宁夏智慧”与“全国资源”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生动诠释了“东西协作”的深层内涵:它既是游子以智慧回馈桑梓的深情纽带,也是前沿科技与特色产业精准嫁接的创新熔炉,更是本土科研成果走向全国大市场的跃升通道。(记者  倪会智  韩胜利  文/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杜爱虹